当前位置:首页专利查询苏州威斯伯特篷房制造有限公司专利正文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篷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顶形篷房。包括框架及设于框架外的篷布,所述框架由多组长度不同的斜梁和角度不同的屋脊链接角连接而成,所述相邻两斜梁间连接有长度不同的连接梁,所述斜梁包括主斜梁和侧斜梁,所述侧斜梁包括第一侧斜梁及第二侧斜梁,所述屋脊链接角呈“︹”型结构,包括第一屋脊链接角和第二屋脊链接角所述框架的顶由两根主斜梁的一端通过第一屋脊链接角连接构成,所述顶位置的下方两主斜梁的两侧,皆固定连接有半圆形顶点链接件,且两顶点链接件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呈对称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采用圆顶形结构大大提高了篷房的空间利用率,且具有抗冲击,外型美观,安全、耐用等优点。
现有的篷房通常为长方体形房屋框架结构,同时采用轻质、柔性材料作为屋顶和相应墙壁的篷布,通过建筑框架结构组件与相应的柔性材料固定安装实现基本的篷房功能。然而,现有的这种篷房存在下面缺陷:其一,现有篷房带有大量的梁柱,因而结构复杂,拆装不便;其二,由于篷房为房屋式结构,空间利用率不高;其三,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这种直行的房顶迎风面过大,容易造成受力集中,房顶骨架整体吹动、拉动或挤压,极易引起房顶破毁,甚至篷房骨架结构的坍塌。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圆顶形篷房。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圆顶形篷房,包括框架及设于框架外的篷布,所述框架由多组长度不同的斜梁和角度不同的屋脊链接角连接而成,所述相邻两斜梁间连接有长度不同的连接梁,所述斜梁包括主斜梁和侧斜梁,所述侧斜梁包括第一侧斜梁及第二侧斜梁,所述屋脊链接角呈“p”型结构,包括第一屋脊链接角和第二屋脊链接角所述框架的顶由两根主斜梁的一端通过第一屋脊链接角连接构成,所述顶位置的下方两主斜梁的两侧,皆固定连接有半圆形顶点链接件,且两顶点链接件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呈对称设置,所述两顶点链接件的外围皆均匀连接于第一侧斜梁的一端,所述第一侧斜梁向下倾斜设置,呈辐射状沿顶点链接件向外均匀分布,所述每个主斜梁的另一端及第一侧斜梁的另一端皆通过第二屋脊链接角与第二侧斜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斜梁的另一端通过屋檐夹板与设于框架底端的边墙支撑座连接,所述第二侧斜梁与边墙支撑座及两个主斜梁的连接处皆设有屋檐支撑件,所述边墙支撑座的底端设有基座,所述篷房通过基座固定连接于地面上。所述第一侧斜梁与第二侧斜梁及主斜梁与第二侧斜梁之间,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屋脊链接角连接多根侧斜梁。所述第一侧斜梁与第二侧斜梁及主斜梁与第二侧斜梁之间,连接的侧斜梁的数目范围为0-4根。所述连接梁包括檀条和横梁,其中直接连接于相邻两斜梁上的为檀条,连接与相邻两斜梁间的相邻两屋脊链接角上的为横梁。所述屋脊链接角的夹角Q的范围为135-170度。所述篷布由PVC材料制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篷房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采用圆顶形结构大大提高了篷房的空间利用率,且篷布利用PVC材料具有加工性能良好、抗拉强度好、制造成本低、耐腐蚀、绝缘等良好特点,使得篷房具有抗冲击,外型美观,安全、耐用等优点。【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3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是屋脊链接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侧斜梁;2、横梁;3、屋脊链接角;4、第二侧斜梁;5、檀条;6、边墙支撑座;7、基座;8、主斜梁;9、顶点链接件;10、屋檐支撑件;11、屋檐夹板;12、挂钩;13、耳朵O【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阅图1至图7,圆顶形篷房,包括框架及设于框架外的篷布,所述框架由多组长度不同的斜梁和角度不同的屋脊链接角3连接而成,所述相邻两斜梁间连接有长度不同的连接梁,所述斜梁包括主斜梁8和侧斜梁,所述侧斜梁包括第一侧斜梁I及第二侧斜梁4,所述屋脊链接角3呈“P”型结构,包括第一屋脊链接角和第二屋脊链接角,所述框架的顶由两根主斜梁8的一端通过第一屋脊链接角连接构成,所述顶位置的下方两主斜梁8的两侧,皆固定连接有半圆形顶点链接件9,且两顶点链接件9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呈对称设置,所述两顶点链接件9的外围皆均匀连接于第一侧斜梁I的一端,所述第一侧斜梁I向下倾斜设置,呈辐射状沿顶点链接件9向外均匀分布,所述每个主斜梁8的另一端及第一侧斜梁I的另一端皆通过第二屋脊链接角与第二侧斜梁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斜梁4的另一端通过屋檐夹板11与设于框架底端的边墙支撑座6连接,所述第二侧斜梁4与边墙支撑座6及两个主斜梁8的连接处皆设有屋檐支撑件10,所述边墙支撑座6的底端设有基座7,所述篷房通过基座7固定连接于地面上。所述第一侧斜梁I与第二侧斜梁4及主斜梁8与第二侧斜梁4之间,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屋脊链接角3连接多根侧斜梁。所述第一侧斜梁I与第二侧斜梁4及主斜梁8与第二侧斜梁4之间,连接的侧斜梁的数目范围为0-4根。所述连接梁包括檀条5和横梁2开云全站,其中直接连接于相邻两斜梁上的为檀条5,连接与相邻两斜梁间的相邻两屋脊链接角3上的为横梁2。所述屋脊链接角3的夹角Q的范围为135-170度。所述篷布由PVC材料制成。其中,檀条5和横梁2都是通过设于其上的挂钩12与相应斜梁和屋脊链接角3上的耳朵13挂连接,使用时通常相邻两边墙支撑座6上还设有稳固作用的十字撑。上述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任何所属
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或改用其他花型做此技术上的改变,都皆应视为不脱离本技术专利范畴。【主权项】1.圆顶形篷房,包括框架及设于框架外的篷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由多组长度不同的斜梁和角度不同的屋脊链接角(3)连接而成,所述相邻两斜梁间连接有长度不同的连接梁,所述斜梁包括主斜梁(8)和侧斜梁,所述侧斜梁包括第一侧斜梁(I)及第二侧斜梁(4),所述屋脊链接角(3)呈“P”型结构,包括第一屋脊链接角和第二屋脊链接角,所述框架的顶由两根主斜梁(8)的一端通过第一屋脊链接角连接构成,所述顶位置的下方两主斜梁(8)的两侧,皆固定连接有半圆形顶点链接件(9),且两顶点链接件(9)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呈对称设置,所述两顶点链接件(9)的外围皆均匀连接于第一侧斜梁(I)的一端,所述第一侧斜梁(I)向下倾斜设置,呈辐射状沿顶点链接件(9)向外均匀分布,所述每个主斜梁(8)的另一端及第一侧斜梁(I)的另一端皆通过第二屋脊链接角与第二侧斜梁(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斜梁(4)的另一端通过屋檐夹板(11)与设于框架底端的边墙支撑座(6)连接,所述第二侧斜梁(4 )与边墙支撑座(6 )及两个主斜梁(8 )的连接处皆设有屋檐支撑件(10),所述边墙支撑座(6)的底端设有基座(7),所述篷房通过基座(7)固定连接于地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顶形篷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斜梁(I)与第二侧斜梁(4)及主斜梁(8)与第二侧斜梁(4)之间,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屋脊链接角(3)连接多根侧斜Wi O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顶形篷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斜梁(I)与第二侧斜梁(4)及主斜梁(8)与第二侧斜梁(4)之间,连接的侧斜梁的数目范围为0-4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顶形篷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包括檀条(5)和横梁(2),其中直接连接于相邻两斜梁上的为檀条(5),连接与相邻两斜梁间的相邻两屋脊链接角(3)上的为横梁(2)。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顶形篷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屋脊链接角(3)的夹角Q的范围为135-170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顶形篷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篷布由PVC材料制成。【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篷房
圆顶形篷房,包括框架及设于框架外的篷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由多组长度不同的斜梁和角度不同的屋脊链接角(3)连接而成,所述相邻两斜梁间连接有长度不同的连接梁,所述斜梁包括主斜梁(8)和侧斜梁,所述侧斜梁包括第一侧斜梁(1)及第二侧斜梁(4),所述屋脊链接角(3)呈“︹”型结构,包括第一屋脊链接角和第二屋脊链接角,所述框架的顶由两根主斜梁(8)的一端通过第一屋脊链接角连接构成,所述顶位置的下方两主斜梁(8)的两侧,皆固定连接有半圆形顶点链接件(9),且两顶点链接件(9)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呈对称设置,所述两顶点链接件(9)的外围皆均匀连接于第一侧斜梁(1)的一端,所述第一侧斜梁(1)向下倾斜设置,呈辐射状沿顶点链接件(9)向外均匀分布,所述每个主斜梁(8)的另一端及第一侧斜梁(1)的另一端皆通过第二屋脊链接角与第二侧斜梁(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斜梁(4)的另一端通过屋檐夹板(11)与设于框架底端的边墙支撑座(6)连接,所述第二侧斜梁(4)与边墙支撑座(6)及两个主斜梁(8)的连接处皆设有屋檐支撑件(10),所述边墙支撑座(6)的底端设有基座(7),所述篷房通过基座(7)固定连接于地面上。开云全站开云全站开云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