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题研究】上海体育行业“专精特新”、“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发展报告
“专精特新”、“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是上海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是上海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关键稳定器,也是发挥体育在上海市建设“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过程中重要作用的生力军。本报告根据上海市体育行业“专精特新”、“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名录库清单,总结分析上海市体育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势经验与问题短板,最终在加强政策支撑、夯实制度基础,强化平台建设、培育创新生态,加强资金支持、贯通融资渠道以及加快数字赋能、激活发展活力四个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PS:本文仅为文章节选,有关《上海体育行业“专精特新”、“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发展报告》更多信息请见:上海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
上海市体育行业“三类企业”成立时间可按照5年为一个周期划分成三个阶段,整体上呈现“两端高 中间低”的特点:2000年至2005年是目前为止“三类企业”成立最为集中、数量最多的时期,其间共成立11家;2006年至2010年“三类企业”成立数量最少,共6家;此后成立的“三类企业”数量增加,2011年至2015年共成立10家(见图1)。2011年后成立的“三类企业”大多在运动医学服务、康复器材制造和赛事/场馆数字化服务等新兴方向上有所突破,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目前,上海红双喜游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双喜游艇”)、乔山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乔山健康(上海)”)、上海珐伊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珐伊”)、上海复娱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娱文化”)、瑞德尔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德尔(上海)”)等体育企业均历经了15年至20年以上的发展,为驱动企业创新发展积淀了雄厚的技术储备和充足的市场容量。截至2021年底,上海市体育行业“专精特新”、“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累计共43家,包括“专精特新”企业16家、“瞪羚”企业18家以及“隐形冠军”企业9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体育企业3家、国家级“瞪羚”体育企业5家(见表1)。在全国范围内上海市“三类企业”累计数量排名前列,仅次于北京的125家、浙江的76家、江苏的56家、广东50家和山东的45家。
第一,从经营行业来看。上海市体育行业“专精特新”企业从事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行业6家、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行业5家、其他体育服务行业3家、体育教育与培训1家、体育竞赛表演活动1家;“瞪羚”企业在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行业数量最多,共有9家,之后为体育用品行业6家、健身休闲行业2家以及其他体育服务行业1家;“隐形冠军”企业则主要集中于体育用品行业和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行业,分别拥有4家和3家企业,另外还有竞赛表演活动行业和其他体育服务行业各1家。第二,从体育产业小类经营范围来看。上海市体育行业“三类企业”从事互联网体育服务的数量最多,达到了10家,其次为运动康复训练和恢复按摩器材制造3家;此外“三类企业”还涉及体育健康与运动康复服务、健身器材制造、运动船艇制造、体育影视及其他传媒服务、非职业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等多个产业小类(见图2)。第三,从实际经营内容来看。除上海众源网络有限公司和波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外,其余各家企业均为体育产业内容主营单位。一是主营体育用品制造行业的“三类企业”聚焦于健身器材、赛艇帆船、电竞运动用品、康复机器人、运动场地篷房的生产制造,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完成产品创新升级,从而助力提高上海体育产业供应链的竞争力与稳定性。二是“三类企业”在上海市体育特色服务建设,打造“上海服务”城市名片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营内容覆盖赛事票务代理、互联网体育资讯、项目游戏开发以及体育IP投资运营等多个方面。
上海市体育行业“三类企业”分布于杨浦、嘉定等13个区(见图3),力图融入“一核两带多点”的体育产业发展空间体系,将自身发展定位与上海市政策规划维度充分结合,紧密依托所在区域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优势,在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参与区域集聚效能建设赋能增力。例如,橙狮体育有限公司(原名阿里体育,以下简称“橙狮体育”)、上海巅峰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跃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互联网体育服务、运动康复服务和体育培训方面依托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综合优势,充分利用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杨浦区体育产学研联盟等体育产业核心资源,成为行业领头羊企业;复娱文化在黄浦区知名体育企业、总部和项目集聚的背景下,专注于体育金融与资产管理服务,业已成为行业内部顶级的文化体育IP投资运营公司;珐伊围绕青浦区金泽帆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和淀山湖水上运动项目发展,致力于船艇类和碳纤维轻量化制品生产,目前已拥有覆盖50个国家或地区的60多家代理商,已成长为跻身世界知名船艇品牌的中国龙头企业。可以看出,“三类企业”充分汲取了所在地方的特色资源优势,将企业发展脉络同区域战略规划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循环互动效益。
加快步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掌控核心技术优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排头兵,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开云全站。上海高度重视对创新型体育企业的培育和孵化,在《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沪体规〔2021〕175号)当中明确指出“适应技术快速发展趋势,加快培育和吸引一批体育研发创新、装备创新、服务创新、消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在内的创新型企业”。上海“专精特新”体育企业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努力在体育行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由前电子竞技世界冠军李晓峰创立的上海钛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开发电竞产品时结合尖端的工业设计与配件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的游戏电竞装备。每步科技(上海)以“用科技智造产业”为使命,专注云技术开发及体育产业场景应用,自主研发的MCloud云已在赛事运营、大健康管理服务和智慧场馆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数智化解决路径。
一方面,上海市近年来围绕金融与体育深度融合,改善体育行业金融供给做了全面有序的针对性顶层设计。例如在《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沪府办发〔2017〕10号)中指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开发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和金融产品”,于《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创新体育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体育特色金融服务产品”。可以看出,上海市为体育行业中小企业平稳渡过初创难关、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和广泛开展融资合作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上海体育产业投融资市场持续活跃,“三类企业”通过天使投资(AI)、风险投资(VC)、私募基金(PE)、战略融资等多种方式获得彬复资本、联创资本、铭耀资本、汉铎投资等多家投资机构的数轮融资(见表5)。其中,风险投资往往作用于“死亡之谷”这一关键节点,以政府财政拨款或国有银行科技贷款等多种形式助力“瞪羚”企业进入快速成长期。
“专精特新”、“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蕴含着较强的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能够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注入全新动力。上海市“三类企业”依托上海国际贸易窗口优势资源,坚持国际化拓展道路,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一是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瑞德尔(上海)是德国瑞德尔启动中国战略后的亚太区域总部,是一家技术型国际化公司,其以母公司世界一流的篷房设计与制造技术为支撑,吸收了ALEA、ATTIKA、防水油阻热屋顶等核心技术,已成为世界篷房行业的先行者之一。二是扎根自身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主动投放海外市场。例如,波克城市发行的《Tile Master》《猫咪公寓》等40余款游戏覆盖了搜集养成、休闲竞技、虚拟经营等众多游戏领域,公司于2018年正式着眼全球化战略,开始了积极拓展海外业务的国际化市场道路探索,并且在2021年12月获得年度游戏十强“走出去”优秀企业提名。截至2022年5月,波克城市全球累计注册用户已超过5亿人,海外用户覆盖欧美、日韩和东南亚数个国家与地区,月活跃用户6000万人,其中海外市场占比超70%。三是积极同国际行业领域前沿智库对接,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2017年8月,傅利叶康复机器人Fourier M2走进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并成立了傅利叶—帝国理工康复机器人研究培训中心。在随后的一年中,Fourier M2先后落地美国顶尖康复中心巴洛神经外科研究所和英国霍布斯康复中心,并与后者建立临床合作关系。傅利叶康复机器人成功进入欧美市场代表着中国康复机器人技术正步入世界主流阵营,也为我国“三类企业”探索国际化合作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
首先,从政策针对性上来看。我国当前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主要围绕《中国制造2025》提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重点领域。相比之下,体育产业领域的“三类企业”在我国宏观层面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格局当中并非处于突出地位,且部分体育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关键技术对医疗、能源、电力、建筑等领域有着一定的依存度,加之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使得上海市“三类企业”出现了内生性增长动能匮乏和风险对冲能力有待强化的问题。目前,上海尚未出台体育领域“专精特新”、“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扶持培育的相关政策。因此,今后应当充分考虑体育领域行业特性,规避“三类企业”同质化认定和培育模式,更富针对性地解决上海市体育行业“三类企业”发展痛点、难点、堵点。其次,从政策内容来看。目前上海市已经出台的有关政策多数将重点放在了给予“三类企业”补贴资助,以财政投入撬动金融资源向中小企业靠拢,但由于“三类企业”的认定工作的标准化尚未成熟,容易出现部分企业重复获得资金的情况,补贴施策的匹配程度不够理想。如何加快认定工作标准化进程,建立资金补助名单动态退出机制,同时搭建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间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平台,以市场化手段实现大中小企业融合,是未来上海“三类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一步。
《关于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18〕31号)中提到,“把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服务和体育传媒等体育服务业发展作为驱动上海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提高体育专业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增强体育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业态,以竞赛表演等为主的体育服务业在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上海市体育行业“三类企业”多数从事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体育传媒、体育中介服务、体育赛事运营、体育金融管理等领域的突出企业比例不高,体育服务业企业核心技术匮乏、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品牌输出能力不足,整体行业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
融资困难是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瓶颈。一方面,“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的创新导向具有周期跨度长、收益不确定和潜在风险高的特征,一般的金融机构又缺少对体育行业中小企业资质和风险评估的经验与能力,从而影响了金融机构进入的便利性与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相较于大型企业,体育行业中小企业轻资产化明显,难以实现固定资产抵押融资,且在人才吸引、税收贡献、资源获取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以上海市“三类企业”为例,尽管部分企业凭借其核心技术突出、战略思路清晰、市场潜力较大等优势在创业初期吸引了不少资本投入,但仍有部分“瞪羚”企业仅获得了A/A+轮融资,在迈过“死亡之谷”冲击独角兽企业的重要时期面临着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有限的尴尬局面,加之商业银行符合中小企业特征需求的金融产品供给较少、多金融机构间联动效应不足和企业增长瓶颈攻坚期金融过渡政策缺失等众多问题,使得“专精特新”、“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仍旧面临着融资困难的窘境,亟须建立多形式融资渠道和相关风险承担机制。
上海市政府要扮演好体育产业链“链长”的重要角色,强化上海市体育行业中小企业发展系统顶层设计,高度站位、统筹兼顾地为部分“隐形冠军”等“链主”企业创造宽松、有序、有利的政策环境。一要大力优化体育企业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和破除制约体育行业中小企业发展的门槛与壁垒,释放体育行业“三类企业”的创新活力。二要建立以技术路线创新为导向的中小企业评价制度,对上海体育行业核心技术强、市场定位准、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给予政策倾斜。三要强化体育“专、精、特、新”方向人才培育,鼓励上海市高校、科研机构、职业技术院校等与“三类企业”建立复合型体育人才孵化培养机制,推动体育人才培育与市场需求更好更快对接。
要加大技术创新基础投入,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强化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构建上海体育行业中小企业的创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创新与制度平台创新对于上海市体育行业“专精特新”、“瞪羚”和“隐形冠军”的双轮驱动作用。首先,建立体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基金,对上海市具有研发行业前沿引领技术、抢占国际体育市场核心位置和攻克“卡脖子”难题的体育行业“三类企业”予以研发经费补助,加大对上海市体育中小企业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提前进行科研创新布局。其次,注重体育领域科技创新协同合作平台建设,鼓励上海市体育产业智库同体育企业精准对接,发挥体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努力形成“市场需求-科学研发-产品投入”的创新链产业链闭环。最后,推动体育行业研发专利标准化制定、推广和专利数据库建设工作,对“三类企业”在优质产品、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的发明专利给予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反应追查机制,严厉打击体育领域抄袭、泄露、假冒等侵权行为,妥善处理知识产权纠纷。
一方面,完善认定标准,提升补贴施策精准度。要充分考虑上海市体育行业发展特色,在全市“专精特新”、“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普遍认定标准基础上,建立体育行业“三类企业”动态进出名单。推动工作思路由“企业找政府”向“政府找企业”方向转变,对“三类企业”中融资压力大、资金实力弱以及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扩张期的企业可以考虑采取“一企一策”原则,为其在税收、补贴、资金等方面提供更富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另一方面,建立融资服务平台,支持体育行业中小企业上会上市。鼓励“三类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并购贷款、战略融资、债权融资等多种融资形式,建立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贷款公司与投资机构等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平台,以产业基金、专项债等方式为体育行业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建立体育行业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资金库,优化融资风险承担机制,考虑开通上市融资绿色通道精准对接符合条件的体育中小企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开云全站